9月26日,在第17届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发展大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共同发布了《物流企业数字化 \r第1部分:通用要求》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首个面向物流企业数字化的国家级标准,为行业提供了统一的通用框架与操作指南,内容涵盖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流程优化等关键环节,旨在助力企业提质、增效、降本,推动全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该标准将于2026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该标准仅是物流数字化系列标准的开端。据了解,另外两部配套标准——《物流企业数字化 第2部分:业务平台要求》和《物流企业数字化 \r第3部分:数据管理要求》目前正在起草中,未来将与本次发布的通用要求共同构成完整的物流企业数字化标准体系。
行业痛点倒逼转型
标准化成破局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行业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整体效率偏低等问题。在传统运营模式下,企业多依赖人工调度与分散的信息系统,难以实现跨区域、跨企业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随着产业链规模持续扩大、供应链复杂度不断提升,上述痛点愈发凸显。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物流行业带来转型契机。然而,在技术落地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现象。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不同企业或地区自建系统难以互联互通,制约了整体效率的提升与全局优化。
在此背景下,《物流企业数字化 \r第1部分:通用要求》的发布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可操作的数字化实施规范,也标志着行业发展从自由探索阶段迈入标准化、体系化的新阶段。
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
助力产业链协同发展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杨国栋指出,统一的数字化标准有助于构建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对行业整体而言,统一标准还将促进物流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推动行业从“单点数字化”向“全链条智能化”演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
技术+流程双轮驱动
值得注意的是,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次性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系统且持续迭代的过程,涉及技术、流程、组织乃至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协同演进。
以物联网(IoT)为例,作为物流数字化的典型应用,通过在货物与运输工具上部署相关设备,企业能够实时追踪货物位置、动态调整运输计划,并监控车辆状态,实施预测性维护,从而保障运输效率。
此外,优化现有业务流程也是实现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不少企业通过引入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技术,实现了仓储环节中拣选、包装、分拣等流程的自动化,不仅大幅提升了订单处理速度,也显著降低了人工成本与操作错误率。
找叉车,来杭叉,我们用真诚的价格和专业的服务为您提供物料搬运解决方案,欢迎您致电:13626116888